20105月號的高鐵刊物上有一篇文章是這麼形容台南的食物:

『台南的口味一直偏甜,有二個可能的原因:一是因為以前的府城人喜歡炫耀他們家有錢,所以偏甜...而另外一個答案竟然還扯到鄭成功,更令我感到不可思議。』 

於是我很認真地收集了所有跟台南人為什麼愛在料理中放糖的傳說,以下是說故事時間:

傳說一

17
世紀初,荷蘭人遠渡重洋來到台灣,發現台灣高溫多雨的環境非常適合種甘蔗;由於糖在當時的世界是高經濟價值的食品,可以為荷蘭王國帶來很多的財富,因此在趕走葡萄牙人;佔領台灣後,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安平建立據點,並且在嘉南平原大量種植甘蔗製造糖。

而這些糖,也就從安平港送往他們在東亞最大的據點─印尼的巴達維亞(現:雅加達),然後再運到全世界賺錢。
聽說在當時,台南所出口的糖是全東亞第二多的,僅次於日本長崎。由於交通運輸與糖廠林立,台南的居民很早就知道糖的美味;也相信能吃到糖,就是有錢人的象徵。

【17世紀荷蘭海圖】 

傳說二
西元1661年鄭成功登入台灣,為了解決軍糧危機與安撫各地土蕃,因此開始教導原住民種植甘蔗,煮糖販賣。1684年,鄭成功的軍隊在投降清廷後,有很多鄭成功的部下不願意歸順清朝,因此他們就躲到民間隱居,而其中有很多原來忙碌於御膳房的廚師們;就選擇在廟口、在街頭擺著攤子,叫賣著當年在王爺府中才能吃到的美食(這也是台南美食十分出名的原因)。 之後,府城的老百姓吃到了原先貴族們才吃得到的精緻美食,也就學會烹調時多加點糖,偏甜才能顯得貴氣。


【鄭荷大戰-荷蘭人的守備概況】

傳說三

糖在日治時期依舊是高經濟價值的產品,可以為日本政府帶來非常多的財富。當年許多農民被警察強押著低價出售土地,不肯賣地的就會被毆打、拘留...
西元1909年發生了一起《林本源製糖會社事件》,這就是當時因為種甘蔗糾紛,轟動台日的重大製糖事件。不過也因為當時的鐵腕政策,台灣南部的甘蔗田與糖廠林立,光在嘉南平原就有數十座糖廠。
而因為南部產糖,台南府城又是全台灣最熱鬧的首都,在萬物聚集;物資豐富的環境下,烹調出來的食物才會偏甜。

【種植甘蔗的農民】


【日治時期糖廠】


【台灣明治製糖株式會社】
 

傳說四
台南食物偏甜的原因有另一種可能來自於勾芡與食材配料
其實福州口味勾芡的比例不算高,反而是從漳泉以北而來,因為樹薯澱粉類(太白粉原料)的東西本來會造成湯汁變濃稠,這是料理手法的一種。偏偏早期漳泉移民到台南的民眾居多,於是飲食口味偏甜並不是加了糖,而是澱粉類的東西造成的甜味
台南羹類的東西特多,魷魚羹、花枝羹.....實在太多了,這些東西都有濃重的勾芡,自然湯汁偏甜。而且早期台南沿海盛產魚蝦,魚漿混合麵粉、太白粉之後味道也是甜的。著名的火燒蝦(蝦仁飯、度小月肉燥)就是上述料理的原料,火燒蝦之甜不是其他蝦類可比。
另一個是紅蔥頭,嘉義以南盛產紅蔥頭,台南特別擅長切碎紅蔥頭先炒出香味,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台南的肉燥飯好吃的原因。另外由於洋蔥並不是中國原產,早年從元代或明代自南洋貿易管道引進,廣東、閩南料理最先採用洋蔥,洋蔥炒軟之後釋出糖份,所以菜餚一定會偏甜,只是洋蔥沒有紅蔥頭那麼香而已,大家吃鱔魚意麵裡頭就有洋蔥。還有中南部的蔥不像彰化或宜蘭的那麼大,但是糖度很高,切一切炒一炒,菜餚不甜也難。
tKNSR  
所以甜味的來源不完全是糖,而有添加物或原料的原因,很多人誤解台南人嗜甜其實不正確,而是周邊可得的食材也是甜的,久而久之台南人也習慣了,可是外界卻有種錯覺,認為台南人愛吃甜。(註2)

傳說五
為了寫這篇專文,我特別打電話回台南問老爸對這件事的印象,爸爸說當年我的阿祖就是在種甘蔗的。爸爸的印象中說當年的農夫種的甘蔗收成後,禁止私底下賣給其他商家或人家。全部一律都要交給台灣製糖株式會社(類似現在的台糖公司)。
製糖會社就會依照蔗農繳交的甘蔗重量和品質,給他一張帳單,蔗農再拿著帳單去糖廠(類似現在的台糖糖廠)領錢和領糖。而這些糖因為也不能轉賣,就變成了我家中重要的調味料。
乍看蔗農的收成有了一定會收購的保障;但是會社、糖廠給予蔗農的收購條件嚴苛,蔗農備受製糖會社的壓榨,受到極不公平的剝削。於是我爸說當時流傳一句俗語:「第一憨:種甘蔗給會社磅;第二憨:替人選舉做運動。」
我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經驗,的確我記得從小家裡的料理就會加糖。國中有一次自強旅行到走馬瀨農場搭帳篷過夜,晚上必須自己煮三餐,從沒做過菜的我只好拼命回想家中炒青菜的味道...我在鍋裡加了點水、醬油、一點點鹽巴...然後很自然地就加入了糖。這味道...嗯,很完美,我看著每個同學都吃得好開心啊!還有個同學跟我說:「這道菜最好!」

沒落的貴族
台南有一個很有名的文學家葉石濤,他稱自己是「沒落的貴族」。小時候住在府城大街上的葉家大厝,是標準的貴族大宅院,後來家道中落,住到萬福庵旁的小閣樓,二次大戰後小學教書,卻因為白色恐怖入獄服監,出獄後渾渾噩噩地度日子,騷動熱情的基因受到壓抑,彷彿是沒落貴族的寫照,但這其實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世代交替、政經動盪中台南人形象的真實寫照。

葉石濤老先生
【台南文學家:葉石濤老先生】


而無論是荷蘭人、鄭成功、清領或日治,台南人總不忘記自己曾經是貴族後裔的事實。在那數百年市井小民生活貧苦的年代,糖的地位就如同現在的松露一樣珍貴。只要食物裡能加上一點糖,就能顯貴。這也是為什麼台南食物都會偏甜,不是因為他們原本就愛吃甜。而是這個糖,也暗喻著他們曾是貴族的象徵

後來長大到外地念書、工作...我常在思考:「為什麼同樣的食材;有些人就是可以做得這麼不入口?」我不禁問:這是身為台南人特有的基因或天性嗎? 血液中無法被去除的自我本能與對甜味的完全接納?
旅居台北幾年下來,雖然我對於食物中不加糖這件事,已經可以完全接受,但我更期待我的食物當中會出現一點點的甜味,因為當我發現這道菜有那麼一點點甜的時候,我就知道我回到家了。

 

 

註1:台南人天生懂吃,所以現在能在台南生存下來的食物
  無論小吃、糕餅、甜點、零嘴、飲物...等,均經過數年至數百年的嚴格考驗。
  所以走在台南街道上看到的每一家店都可以進去吃;也都很好吃!
  為了不造成特定店家人力與販售上的過度困擾;以及維護台南本地居民購買的優先權利。
  本部落格不會標示該店店名;若不知道會死,請愛用關鍵字Google。
  請各位務必理解;因為這也是一種相對的體貼。

註2:傳說四資料感謝台南網友TanLittleJohn提供,誠摯感謝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南空隊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5) 人氣()